6.3 质量管理:
6.3.1 各车间应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程序文件中关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责”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工作。
6.3.2 对关键过程按程序文件和相关的作业指导文件的规定严格控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及时排除,使质量始终处于稳定的受控状态。
6.3.3 认真执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专检),操作人员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自检,检查合格后,方能转入下工序,下工序对上工序的产品进行检查,不合格产品有权拒绝接收。如发现质量事故时做到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排除不放过,预防措施不制定不放过。
6.3.4 车间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序。
6.3.5 严格划分“三品”(合格品、返修品、废品)隔离区,做到标识明显、数量准确、处理及时。
6.4工艺管理:
6.4.1 严格贯彻执行工艺规程。
6.4.2 对新工人和工种变动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 经考试合格并有师傅指导方可上岗操作 , 技术中心不定期检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
6.4.3 严格贯彻执行按标准、按工艺、按图纸生产,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应严格遵守、认真执行,按规定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6.4.4 对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进入车间后要进行自检,符合标准或有让步接收手续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6.4.5 严格执行标准、图纸、工艺配方,如需修改或变更,应提出申请,并经试验鉴定,技术中心审批后主可用于生产。
6.4.6 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新材料应用必须进行试验、鉴定、审批后纳入有关技术、工艺文件方可用于生产。
6.4.7 新制作的工装应进行检查和试验,判定无异常且首件产品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在用工装应保持完好。
6.4.8 合理使用设备、量具、工位器具,保持精度和良好的技术状态。
6.2建立风险/机会管理团队
6.2.1建立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总经理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6.2.1.1组织实施风险和机会分析和评估;
6.2.1.2制定风险和机会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6.2.1.3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6.2.1.4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6.2.2在“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中,总经理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6.2.2.1策划并实施风险和机会的管理,
6.2.2.2确定评估范围;
6.2.2.3确认评估结果;
6.2.2.4确认纠正措施、实施计划及处理结果;
6.2.2.5汇总评估结果,作出评估总结报告。
6.2.3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
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会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制定应对措施,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6.2.3.1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6.2.3.2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6.2.3.3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6.3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评估小组组长组织相关部门根据5.1建议内容及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机会的识别及评估。
1.生产场所
工厂 生产工厂和制造场所的变更和追加 ■ ■
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等变更) ■
2.制造方法和条件
方法和步骤 生产方法的变更(例:分批生产变成单元式生产) ■
生产线的变更(A线生产变成B线生产)或删除 ■
作业步骤的变更(作业顺序、作业的追加或删除) ■
作业标准书的维护 ■
轮班的变更 ■
条件 作业条件的变更(如烘烤条件) ■
软件升级、程序的变更 ■
工序设备 手动变更自动化、手工作业变为夹具化 ■ ■
变更为不同的设备 ■
相同类型设备的追加 ■
设备发生故障时、恢复时 ■
维修频次、方法的变更、进行维修时 ■
外围设备 设备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加工辅助剂(例:金属加工油、脱模剂变更) ■
夹具 夹具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工具的变更 ■
3.人
制造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的变更 ■
检查人员 检查人员的变更 ■
质量负责人 与设计、制造质量相关的质量部门负责人交替更换 ■
环境管理负责人 环境管理负责人的更换 ■
4.部件材料
材料制造商 制造商的追加、变更 ■ ■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流程变更 ■
材料颜色 材料颜色变化 ■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4.部件材料
材料批次 材料批次的变更 ■
使用再生材料 新材料变为再生材料、混合比例变更(旧料) ■ ■
采购方法 自给变更为客供 ■
产品环境质量物质 MSDS成分变化 ■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5.部件构造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构造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构造变更 ■ ■
6.模具
模具修正、故障、修理 镶块、销追加、浇口方式/位置、弯管接头的追加、删除、形状变更、流道形状变更 ■ ■
维修 焊接、外观面的磨光、发生故障后生产恢复时 ■
方法(频次、步骤等)的变更 ■
增加更新模具 增加或更新模具时 ■ ■
模具移交管理 向合作工厂、其它工厂的移交管理 ■ ■
7.真空包装(条件的变更)
加工条件 温度、时间、固化条件等的变更 ■
8.工序内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9.出货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10.包装规格
内包装 防湿包装、托盘、贴条的规格变更 ■
内装袋、托盘等规格变更 ■
外包装 材料的变更 ■ ■
包装形态 散装、袋装等包装形态的变更、方向性变更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包装数量 相对初期规格的数量变更 ■
运送方法 运送公司的变更、方法的变更 ■
11.仓库
场所 场所的变更、作业者的变更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gbacfji/-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