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指导
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辅导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辅导
食品安全体系内审员指导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流程食品安全管理流程梳理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顾问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ISO22000&BRCGS等
周期2个月左右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资料顾问协助
材料咨询整理
ISO22000认证申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1目的
对原进行全面管理控制,避免原交叉污染,有效地维护消费者和员工的健康,特制定本项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含原产品、与含原产品共用生产设备或同一生产场所加工出来的产品和外来潜在原风险的管理控制,对原的识别、供应商审核评估、原辅料贮存处理、生产加工返工、产品包装和产品标识进行全流程管理。
3 职责
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原识别,制定原控制方案。。
3.2各部门按控制方案进行管理
4 程序要求
4.1经识别本公司目标不存在原及原物质污染风险,未制定原控制措施。
4.2食品安全小组负责持续对原进行,当识别出公司存在原或物质风险时,制定控制措施,进行控制措施的确认、实施和验证、改进。
个人卫生设施
生产场所或生产车间处应设置更衣室;必要时特定的作业区处可按需要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应保证工作服与个人服装及其他物品分开放置。
生产车间及车间内必要处,应按需设置换鞋(穿戴鞋套)设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如设置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其规格尺寸应能满足消毒需要。
个人卫生设施
应根据需要设置卫生间,卫生间的结构、设施与内部材质应易于保持清洁;卫生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洗手设施。卫生间不得与食品生产、包装或贮存等区域直接连通。
应在清洁作业区设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设施;如有需要,应在作业区内适当位置加设洗手和(或)消毒设施;与消毒设施配套的水龙头其开关应为非手动式。
洗手设施的水龙头数量应与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员数量相匹配,必要时应设置冷热水混合器。洗手池应采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洁的材质制成,其设计及构造应易于清洁消毒。应在临近洗手设施的显著位置标示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根据对食品加工人员清洁程度的要求,必要时应可设置风淋室、淋浴室等设施。

仓储设施
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仓库应以无毒、坚固的材料建成;仓库地面应平整,便于通风换气。仓库的设计应能易于维护和清洁,防止虫害藏匿,并应有防止虫害侵入的装置。
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时仓库应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
贮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以利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
清洁剂、消毒剂、、润滑剂、燃料等物质应分别安全包装,明确标识,并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
1 总则
食品安全小组在控制措施组合确认、验证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作用
2 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
a. 控制措施组合确认的作用、时机
b. 控制措施组合确认的方法
3 监视和测量的控制
a. 监视活动的对象和应达到的要求
b. 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校准和维护等控制要求
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
4.1 内部审核
a.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目的和作用
b.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时机及实施要求
4.2 单项验证结果的评价
a. 单项验证结果的评价的内容
b. 单项验证结果的评价与验证策划及验证活动结果分析的关系
c. 验证证实不符合策划安排时组织应采取的措施
4.3 验证活动结果的分析
a.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的目的
b.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的信息输入

及時向被稽核方報告有關情形為了使稽核有建設性、有幫助和專業:
要定期檢討稽核進度和發現
消除謠言
建立良好的關係
稽核流程中的判斷對於證據不足的情況,必須做出對被稽核方有利的判斷。
1 目的
确定和采取必要的卫生管理措施,以确保食品接触的表面清洁,符合规定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2.1适用于生产车间设备、工具、用具及生产人员手套和外衣的卫生管理。
a) 直接食品接触面有:空气、内包装材料、容器(桶、盆、筐等)、加工设备、工器具表面、手套、工作服、围裙等;
b) 间接食品接触面:设备的操作按钮、车间内电灯开关、车间门把手、天花板、墙壁、地板等。
2.2控制的危害:食品接触面的不清洁造成生物、化学、物理性污染
3 职责
生产技术科负责人、岗位操作人员、质检科。
4 程序
4.1 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及日常清理
4.1.1 一切产品接触面都要保证高度清洁(应没有缝隙、洞、裂叠结点等不能充分清洁的地方),卫生监督员应对食品接触面经常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可充分清洁。
4.1.2 生产用器具(如:桶、筐)必须有的架子承放或放于操作台上,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4.1.3 接触食品的工器具,如不慎被废水污染,应由专职人员清洗干净,经消毒后方可使用。
4.1.4 不同车间或同一车间内不同区域的工器具有明显标示不得交叉使用。
4.1.5 质检科按《生产过程微生物制度》对车间内的设备、工器具、人手表面、包装材料抽查检验。
4.1.6加工工人进入生产岗位时应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
4.1.7 各种生产设备每班结束后及时清洗。
4.1.8 生产设备(工具)在更换品种时应将物料刮干净,并用热水消毒。
4.1.9在生产工序中,在每天生产结束或更换品种时,应将机器设备、管道拆卸清洗干净,用热水消毒。
4.2 设备的清理与工具的清理
4.2.1 设备表面用湿抹布擦拭干净,要无污渍并确保安全。
4.2.2 设备内部及表面、架台**、各种管道、地沟、地沟盖须清洗干净。
4.2.3 各种工具应挂在挂物架上,各工序不得混用。
4.2.4 在生产几成品运输过程中,应按消毒程序消毒。
4.3 地面、墙壁、玻璃及其他设备的清理
4.3.1 大小门窗玻璃应安排专人进行清理
4.3.2 清洁地沟、地沟铁箅及打滑的地面。
4.3.3每天白班要清洗小推车、包括车轱辘侧面也要洗干净。
4.3.4落地的物料要及时清理。
4.3.5随时清扫地面异物、积水、纸屑。
4.3.6包装组在交接班前应将包装间地面擦干净。
4.3.7清扫地面、用笤帚、清水扫干净,地面无死角,不打滑。
4.3.8门窗明亮清洁,户外门要用湿抹布擦净。
5 控制和监测
5.1各部门的卫生清理由各部门的负责人监督。
5.2以下各项由生产技术科、质检科负责检查。
a) 定期对设备、空间工器具、工作服的清洁状况进行检测。
b) 内包装按规程进行微生物。
c) 工器具、设备、设备的清洗是否按程序进行及清洗消毒结果,检查消毒记录表格。
6 纠正措施
6.1 应维修或替换不能充分清洗的食品接触面。
6.2消毒液浓度达不到规定的要及时补充或更换,对不干净的食品接触面进行再清洗、消毒。
6.3. 对可能成为食品的潜在污染源的工作服、工作帽,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6.4按规定清洁和消毒仍达不到效果应调整消毒液浓度,或更换消毒剂。
6.5加强员工培训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