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TF16949认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ATF16949认证办理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辅导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ATF16949认证培训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咨询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IATF16949:2016
周期140天左右
需哪些资料顾问整理
需什么材料咨询协助
开展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认证咨询有哪些步骤
开展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ATF 16949)咨询的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认证准备阶段: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需求,了解IATF 16949标准的要求。
进行现状评估,分析组织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
制定改进计划和时间表,确定实施IATF 16949标准所需的资源和时间。
系统实施阶段:
开展文件编制工作,包括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等。
进行内部培训,提高员工对IATF 16949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施相关的质量管理流程和控制措施,确保满足标准的要求。
进行内部审核,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认证准备阶段:
与认证机构进行沟通,了解认证过程和要求。
确定认证审核的时间表和计划。
进行准备审核,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我评估和纠正措施。
开展管理评审,对体系进行全面审查和持续改进。
认证审核阶段:
认证机构审核员进行现场审核。
审核员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并进行文件和实际操作的审核。
审核员提供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进行初步的审核报告。
纠正措施和再审核阶段:
根据审核报告,组织进行纠正措施的实施和改进。
提交纠正措施和改进计划给认证机构,以解决发现的问题。
认证机构进行再审核,确认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认证决定和证书颁发:
认证机构根据审核结果和纠正措施的情况,做出认证决定。
如通过认证,认证机构颁发IATF 16949认证证书,确认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
请注意,每个组织的情况和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咨询步骤和时间安排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和调整。咨询顾问将根据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顺利实施IATF 16949认证。
质量管理:
各车间应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程序文件中关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责”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工作。
对关键过程按程序文件和相关的作业文件的规定严格控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及时排除,使质量始终处于稳定的受控状态。
认真执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专检),操作人员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自检,检查合格后,方能转入下工序,下工序对上工序的产品进行检查,不合格产品有权拒绝接收。如发现质量事故时做到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排除不放过,预防措施不制定不放过。
车间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序。
严格划分“三品”(合格品、返修品、废品)隔离区,做到标识明显、数量准确、处理及时。
工艺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工艺规程。
对新工人和工种变动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 经考试合格并有师傅方可上岗操作 , 技术中心不定期检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
严格贯彻执行按标准、按工艺、按图纸生产,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应严格遵守、认真执行,按规定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对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进入车间后要进行自检,符合标准或有让步接收手续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严格执行标准、图纸、工艺配方,如需修改或变更,应提出申请,并经试验,技术中心审批后主可用于生产。
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新材料应用必须进行试验、、审批后纳入有关技术、工艺文件方可用于生产。
新制作的工装应进行检查和试验,判定无异常且件产品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在用工装应保持完好。
合理使用设备、量具、工位器具,保持精度和良好的技术状态。

变更实施:
4M中的各类变更实施,参照*6.4项表单中对应项的类别要求进行相应的送样、申请及记录,其中需保存记录项目见*6.5项,实施流程见*5项,涉及到工程变更的按《工程变更控制程序》执行。
变更管理:
人员变更:品保部追溯到变更后人员的生产产品型号、批次,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备注供查询。
设备/治工具变更:品保部对变更后加工的产品进行验证,并对此设备加工的产品进行一定周期(视变化点的严重度而定,1-2周)的,确认质量的稳定性。
设计变更:件生产时,由生产部通知品保部、工程部等相关责任人到现场,对产品的过程及质量进行确认,完成件检查,并由检验人员填写《 末件检验报告》,经工程、品保部确认OK后,方可开始生产。
物料变更:
供应商内部变更,由供应商每月向我司采购课提出申请,由采购课通知厂内工程、品保部对其进行评审、确认;需转报客户批准的项目,由市场部负责联络客户并反馈结果,经客户批准后方可实施;由品保部负责对供应商变更实施后的产品进行验证、跟踪。
涉及到具体物料变更的,按《工程变更控制程序》执行,仓储课需做好区分及标识。
变更品的交货:
变更品的交货,需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5批作标识。
变更品与原来产品在同一批交货时,需:
1.原来产品与变更品的外包装分开;
2.在外包装箱加贴“变更后批次出货”标签,并连续5批作标识。

检查机床有无噪声
检查空气压力(主:4-8KG)
"确认切削液/油浓度及液位
(根据产品特性SOP点检)"
确认导轨油是否添加
确认无损坏
确认夹具是否完好,有无漏气
确认作业环境是否达到6S标准
确认加工毛坯是否充足
确认本班加工程序是否正确
检查加工产品检验标准是否悬挂
确认工具检具是否备齐
确认产品是否有流程卡
确认周边无状态不明确产品
"确认作业书、检验
标准、程序版本是否正确"
"1.保养和验证时,发现有异常情况请打“×”,并马上对其进行处理,若没有能力解决,请及时通知领班前来
处理,同时还要在问题记录栏中做详细记录、描述、并标明日期;正确时请打“√”。"
2.日保养和验证工作,操作员必须认真、仔细去做,对敷衍了事者,一经发现,头次口头警告,二次报管理部严肃处理。
3.要求每班上班前15分钟作点检保养工作。
4.本记录由生产部发放,设备服务部回收。

生产管理:
车间严格按照生产计划排产,根据车间设备状况和人员,精心组织生产,生产工作分工不分家,各生产车间须完成车间日常生产任务,并保证质量。
生产流程经确认后,任何人均不可随意更改,如在作业过程中发现有错误,应立即停止并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研讨,经同意并签字后更改。
在工作前仔细阅读作业规范,员工如违反作业规定,不论是故意或失职使公司受
失,应由当事人如数赔偿(管理人员因管理粗心也受连带处罚)。
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产品生产工艺或装配方法。否则,造成事故或产品质量问题,由操作人员自行承担。
在工作时间内,员工必须服从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正确使用公司发放的仪器、设备。不得擅用非自己岗位的机械设备、检测等工具。对闲置生产用具(如:夹头、夹治具、、螺丝刀、等),应送到的区域或交回仓库保管员放置,否则以违规论处。
员工领取物料必须通过车间主管开具《生产领料单》到仓库进行领料,不得私自拿取物料。后处理包装完工后要将所有多余物料(如:零配件、纸箱等)退回仓库,不得在车间工作区内。生产过程中各车间负责人将车间区域内的物品、物料有条不紊的摆放,并做好标识,不得混料。有流程卡的产品要跟随流程卡。否则,对责任人依据行政管理制度处理。
生产时如果遇到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等不符合规定,有权报告上级处理。如继续生产造成损失,后果将由车间各级负责人负责。
在生产过程中好、坏物料必须分清楚,必须做上明显标志,不能混料。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料,不得随意乱扔物料、工具,掉在地上的元件必须捡起.否则,按管理部制度予以处罚.
车间、检验员、设备维修人员、电工必须跟班作业,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
车间员工必须做到文明生产,积完成上级交办的生产任务;因工作需要临时抽调,服从车间以上主管安排,协助工作并服从用人部门的管理,对不服从安排将上报人事管理部门按《奖惩管理规范》处理。
车间员工和外来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应遵守规定,确保生产安全。
操作人员每日上岗前必须将机器设备及工作岗位清扫干净,保证工序内的工作环境的卫生整洁,工作台面不得杂乱无章,不能堆放产品和废品.生产配件或样品须以明确的标识区分放置。
下班时(或做完本工序后)应清理自己的工作台面,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打扫场地和设备卫生并将所有的门窗、电源关闭。否则,若发生失等意外事故,将追究本人和车间主管的责任。
加强现场管理,随时保证场地整洁、设备完好,生产后的边角废物及公共垃圾须清理到位置,由清洁卫生人员共同运出车间;废纸箱要及时拆除,不得到第二天才清理。
员工有责任维护环境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车间严禁非本公司人员私自进出,外来人员如需参观车间,需由接洽部门提前报备至制造部高主管确认,必要时由制造部部门主管报备至公司总经理审批。
*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时间:
(现场审核前应至少运行3个月,行业6个月): 年 月 日
*管理体系一体化结合程度评价(适用于多体系):考虑以下因素的一体化程度(Y)
a) 文件的整合程度(包括作业文件的适度融合程度)(20分):Y1=
b) 管理评审是否考虑了总体经营战略和计划(15分):Y2=
c) 内部审核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3=
d) 方针和目标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4=
e) 体系过程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5=
f) 改进机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测量和持续改进)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0分):Y6=
g) 管理支持和管理职责一体化程度(10分);Y7=
管理体系一体化程度Y=(Y1+Y2+Y3+Y4+Y5+Y6+Y7) × =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