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TF16949认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ATF16949认证办理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辅导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ATF16949认证培训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咨询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IATF16949:2016
周期140天左右
需哪些资料顾问整理
需什么材料咨询协助
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办理申请培训辅导咨询顾问流程步骤:
1、建立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以通过认证审核:
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是个很复杂的系统,因此贵公司要自己建立一个符合IATF16949要求的质量管理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故而需要请咨询师来进行培训辅导并协助建立一个符合IATF16949标准要求的体系。贵公司必须在汽车供应链上并且有相关的业绩,也就是贵公司必须接到能用到汽车上的产品的订单。
a)、贵公司与咨询公司进行沟通以签订咨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双方需要互相配合的事项以启动体系培训辅导;
b)、贵公司支付期费用后,双方依据培训计划约定培训辅导的时间开展培训辅导;
c)、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辅导并且建立好体系文件后申请认证审核,分一阶段和二阶段审核;
2、验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体系标准要求:
递交认证申请书并签订认证合同后认证公司会安排审核员进行现场审核。
a)、一阶段审核,确定是否能够安排二阶段审核,是否具备所有的标准要素,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基础信息;
b)、二阶段审核,进行分部门审核以确定标准具体的要求是否得到落实并且是否有效;
c)、不符合项整改,关闭不符合项以完成年度审核。
1.生产场所
工厂 生产工厂和制造场所的变更和追加 ■ ■
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等变更) ■
2.制造方法和条件
方法和步骤 生产方法的变更(例:分批生产变成单元式生产) ■
生产线的变更(A线生产变成B线生产)或 ■
作业步骤的变更(作业顺序、作业的追加或) ■
作业标准书的维护 ■
轮班的变更 ■
条件 作业条件的变更(如烘烤条件) ■
软件升级、程序的变更 ■
工序设备 手动变更自动化、手工作业变为夹具化 ■ ■
变更为不同的设备 ■
相同类型设备的追加 ■
设备发生故障时、恢复时 ■
维修频次、方法的变更、进行维修时 ■
设备 设备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加工剂(例:金属加工油、脱模剂变更) ■
夹具 夹具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工具的变更 ■
3.人
制造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的变更 ■
检查人员 检查人员的变更 ■
质量负责人 与设计、制造质量相关的质量部门负责人交替更换 ■
环境管理负责人 环境管理负责人的更换 ■
4.部件材料
材料制造商 制造商的追加、变更 ■ ■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流程变更 ■
材料颜色 材料颜色变化 ■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4.部件材料
材料批次 材料批次的变更 ■
使用再生材料 新材料变为再生材料、混合比例变更(旧料) ■ ■
采购方法 自给变更为客供 ■
产品环境质量物质 MSDS成分变化 ■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5.部件构造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构造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构造变更 ■ ■
6.模具
模具修正、故障、修理 镶块、销追加、浇口方式/位置、弯管接头的追加、、形状变更、流道形状变更 ■ ■
维修 焊接、外观面的磨光、发生故障后生产恢复时 ■
方法(频次、步骤等)的变更 ■
增加更新模具 增加或更新模具时 ■ ■
模具移交管理 向合作工厂、其它工厂的移交管理 ■ ■
7.真装(条件的变更)
加工条件 温度、时间、固化条件等的变更 ■
8.工序内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9.出货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10.包装规格
内包装 防湿包装、托盘、贴条的规格变更 ■
内装袋、托盘等规格变更 ■
外包装 材料的变更 ■ ■
包装形态 散装、袋装等包装形态的变更、方向性变更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包装数量 相对初期规格的数量变更 ■
运送方法 运送公司的变更、方法的变更 ■
11.仓库
场所 场所的变更、作业者的变更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搬运:
进料搬运:原辅料进公司后由仓管员安排搬运至位置。
领退料、半成品、成品流转用叉车、人力推车进行搬运。搬运时应注意摆放平稳,运送注意安全并注意转弯,避免跌落、损坏。
交付搬运:产品上车时,避免碰伤产品;产品堆叠紧固好,避免运输途中碰撞、掉落,注意防雨、防潮及损坏包装和产品。
储存和保护: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公司入库前,必须经检验合格,由检验员在送检单上签字,方可入库。
各部门人员至仓库领退料及补料时,打印《生产领料单》,经主管批准后,交仓库保管员领料或退料,仓管员同时记录台帐。
库存物资要妥善保管,根据产品表面处理的不同性能,先出,防止成品出现影响外观的现象。
仓库保管员每月对库存物盘点一次,记录于库存表中,仓管员要做到帐、卡、物一致。
贮存和保护的具体方法按《仓库管理作业规范》执行,发生物料损耗时及时追踪责任人员,必要时作出处罚。
有害物质按照《仓库作业规范》执行,如客户有要求则依客户要求执行并进行标
识和隔离放置。
成品/白铁/单光泊利用抽湿机在湿度小于60%的环境中存放,其它物料存放一般在常温下进行,对贮存环境有要求的依其包装要求进行贮存
目前公司内部物料储存时间按照《呆滞物料管理规范》执行,如若客户有要求时在按客户要求执行。
包装:
产品包装参照《包装作业规范》执行。
如客户有要求则按客户要求执行。
交付:
仓储课根据业务通知订单运输联系、交货手续。如客户有要求则按客户要求执行。
仓管员根据《送货单》进行发货、并核对品种、规格、数量做好发货工作。
市场部必须将顾客需要在交货时一并送交的各类表格、资料准备齐全、交于仓库出货使用。
仓管员应对周转箱收、发有清楚的统计,以防散失。
标识:
所有标识按《标识与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规定执行,如客户有要求则按客户要求执行,并注意保护好各种标识。

风险和机会管理策划
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公司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结果记录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表》
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公司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和相关方需求期望存在的风险和机会,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机会识别评价应对措施表》。在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
风险识别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设备、工装夹具、不良或故障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产品售后的风险;
过程失效的风险;
供应链管理风险(供应商、送货及时性、欺诈);
化学品管理风险;
企业运营中潜在火灾的风险;
为满足合规性义务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如关键岗位人员流失、能力不足、员工)
物流管理风险(如运输中货物损坏、途中延误造成无法按时交货、运输延误造成原材料库存不足)
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水灾、飓风)
客户管理风险(投诉索赔、货款回收延误、订单流失、客户流失)
国家的稳定、经济发展、外部竞争环境
机会的识别
新客户、新项目
新的发明、技术创新
新的人才引进
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或法律法规

1 作业前准备:
(1) 点检机台是否在预期使用状态;
(2) 清洁整理工作台面,并准备好工具;
(3) 备好周转框,并置于方便操作之位置;
2 作业办法:
2.1 开机
(1) 依次打开主电源,控制器电源,等待控制器开启后解除紧急停止状态;
(2) 机台归零,手动回零时须先执行z轴回零;
2.2 装料:
(1) 将虎钳、夹具等夹持部位用风,碎布处理干净附着之切屑;
(2) 对照图纸确认待加工产品名称及料号、左手拿来起一待加工产品,翻转一周,检查有无碰压伤及明显缺陷。右手执风清除产品上附着铝屑等;
(3) 将产品轻放入虎钳或夹具中,定位面紧贴定位端,此时用一只手(通常是左手)扶位产品, 腾出另一只手(通常是右手)用适当力度(以使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掉落且不破坏产品为原则)夹压紧产品。
(4) 确认产品以正确位置装入夹具后,调整切削液(或喷气)对准位置。
(5) 关上安全门,确认切削液处于开启状态。
2.3 自动走刀加工:
(1) 启动程式启动按钮,加工时须先把切削进给率旋钮调至较低位置,把快速移动钮调至25%位置,并观察换刀是否与程式刀号一致,切削液是否浇注在正确位置。
(2) 执行程式自动加工,动用眼、耳密切关注之,有异常或声音异样立即按下程式暂停按钮或急停,并反映给当班技术员或主管。
(3) 等正常后,将进给率旋钮,快速移动旋钮,调整至佳位置。
*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时间:
(现场审核前应至少运行3个月,行业6个月): 年 月 日
*管理体系一体化结合程度评价(适用于多体系):考虑以下因素的一体化程度(Y)
a) 文件的整合程度(包括作业文件的适度融合程度)(20分):Y1=
b) 管理评审是否考虑了总体经营战略和计划(15分):Y2=
c) 内部审核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3=
d) 方针和目标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4=
e) 体系过程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5分):Y5=
f) 改进机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测量和持续改进)是否采用了一体化方法(10分):Y6=
g) 管理支持和管理职责一体化程度(10分);Y7=
管理体系一体化程度Y=(Y1+Y2+Y3+Y4+Y5+Y6+Y7) × =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