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6.4.1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6.4.2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6.4.3机遇,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6.4.4风险,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6.5构造SWOT矩阵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在此过程中,将那些对公司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久远的影响因素**排列出来,而将那些间接的、次要的、少许的、不急的、短暂的影响因素排列在后面。
6.6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6.7针对公司环境分析、评价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按照《风险和机控制程序》执行。
6.8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编制公司环境分析报告,并将经过总经理批准后公司环境分析报告发至有关部门。
6.9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保存公司环境分析、评价相关的记录。
1、初始过程能力研究 数 量
要求 可接受 未定*
ppk—特殊特性 ≥1.67 √
2、特殊生产样品特性类别 数 量
样品 每一样品的特性 可接受 未定*
尺寸 5 3 15
外观 30 9 270
实验室 5 6 30
性能 5 2 10
3、量具和试验装置 数 量
测量系统分析 要求 可接受 未定*
特殊特性 5 5
4、过程监视 要求 可接受 未定*
过程监视指导 3 3
过程单 5 5
目视辅具 1 1
6、包装/发运 要求 可接受 未定*
包装批准 1 1
装运试验 3000 3000
7、认定
大项目 小项目
设计规格 规格管理号
制造场所 进行各工序的制造工厂、厂房及生产线
制造时期 进行各工序的日期、时间和轮班
材料、辅料(副资材) 型号、制造业者名、制造批次、材料规格、收货检查记录(含产品质量环境数据)、有效期限、制造履历、保管状态履历、收货和出货履历
制造和检查设备类 制造设备:设备履历、型式、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检查设备:型号、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模具:管理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夹具:管理编号、检修记录、维修履历
制造检查方法 施工方法
工序顺序
制造条件
检查条件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步骤记录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步骤文件的文档号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
作业人员 Lot单
测量检查结果 首件检验报告、巡检报告、样品检查报告
异常处理履历 月品质异常履历
出货判定数据 出货检验报告
1.生产场所
工厂 生产工厂和制造场所的变更和追加 ■ ■
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等变更) ■
2.制造方法和条件
方法和步骤 生产方法的变更(例:分批生产变成单元式生产) ■
生产线的变更(A线生产变成B线生产)或删除 ■
作业步骤的变更(作业顺序、作业的追加或删除) ■
作业标准书的维护 ■
轮班的变更 ■
条件 作业条件的变更(如烘烤条件) ■
软件升级、程序的变更 ■
工序设备 手动变更自动化、手工作业变为夹具化 ■ ■
变更为不同的设备 ■
相同类型设备的追加 ■
设备发生故障时、恢复时 ■
维修频次、方法的变更、进行维修时 ■
外围设备 设备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加工辅助剂(例:金属加工油、脱模剂变更) ■
夹具 夹具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工具的变更 ■
3.人
制造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的变更 ■
检查人员 检查人员的变更 ■
质量负责人 与设计、制造质量相关的质量部门负责人交替更换 ■
环境管理负责人 环境管理负责人的更换 ■
4.部件材料
材料制造商 制造商的追加、变更 ■ ■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流程变更 ■
材料颜色 材料颜色变化 ■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4.部件材料
材料批次 材料批次的变更 ■
使用再生材料 新材料变为再生材料、混合比例变更(旧料) ■ ■
采购方法 自给变更为客供 ■
产品环境质量物质 MSDS成分变化 ■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5.部件构造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构造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构造变更 ■ ■
6.模具
模具修正、故障、修理 镶块、销追加、浇口方式/位置、弯管接头的追加、删除、形状变更、流道形状变更 ■ ■
维修 焊接、外观面的磨光、发生故障后生产恢复时 ■
方法(频次、步骤等)的变更 ■
增加更新模具 增加或更新模具时 ■ ■
模具移交管理 向合作工厂、其它工厂的移交管理 ■ ■
7.真空包装(条件的变更)
加工条件 温度、时间、固化条件等的变更 ■
8.工序内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9.出货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10.包装规格
内包装 防湿包装、托盘、贴条的规格变更 ■
内装袋、托盘等规格变更 ■
外包装 材料的变更 ■ ■
包装形态 散装、袋装等包装形态的变更、方向性变更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包装数量 相对初期规格的数量变更 ■
运送方法 运送公司的变更、方法的变更 ■
11.仓库
场所 场所的变更、作业者的变更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6.1 订单审查:
市场部接到客户订单后,按《合同评审程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确认后转成《内
部订单通知单》.
6.2 生产排程:
6.2.1接至市场部《内部订单通知单》 ,生管首先调查仓库是否有成品库存,确认是否需要进
行生产,如仓库有库存,生管直接通知仓库备货处理。
6.2.2如库存无此客户需求产品或数量不够时,生管排定《生产排程表》并安排生产单位生产。
6.2.3同时,物控应根据《生产排程表》确认仓库原材料及相关生产物料情况,如材料没有或
少于需求量时,物控应填写《请购单》经核准后转至采购购买。
※6.2.4 生管应根据仓库物料成品库存、采购状况,订单状况,机台、设备、生产线标准产能、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校准、机台共享、前置期等预计订单交期,并于二十四小时内回复市场部《生产排程表》。
※6.2.5如需外包加工时,生管提供外协生产排程,委外生管下达《委外加工申请单》。委外生管人员依《采购管理程序》执行,并由采购人员和委外生管追踪外协物料回厂进度。
6.2.6 外包采购时机:
A.本公司无生产设备;
B.本公司生产无法满足客户交期;
C.相关技术达不到客户要求;
D.制造成本**外包单价时。
E.产能不足时.
6.3 生产排程:
6.3.1生管根据销售订单需求,排定出各制程的《生产排程表》,并给各制程主管会签,各制
程主管签核OK后,再由生管将《生产排程表》发放给相关生产单位,生管根据每日《生
排程表》对生产达成状况进行跟催,生产部门负责物料周转及每日生产统计数据提供给生管。
6.3.2针对市场部的紧急订单,生管应及时调整生产排程,并通知相关部门。
6.4 生产排程跟踪:
6.4.1各单位生产人员依据确认的《生产排程表》上所预定的交期要求安排投入生产。
6.4.2生产过程中如有影响交期的任何异常,各单位要在**时间内联络生管,生管综合评
估后如发现此异常会造成成品交期的推迟,需在**时间内电话或邮件通知市场部,市场
部再及时与客人沟通联络,并将沟通结果知会生管。
6.5 排程变更:
订单在执行过程中如客户提出数量、交期等变更时,市场部必须通知生管,生管应及时更新
《生产排程表》数量,并通知各生产单位生产人员,同时将调整的《生产排程表》知会到各生产单位。
6.6 紧急订单安排:
市场部收到客户的紧急订单,**时间以邮件形式通知生产部,生产部必须**处理,根据
公司内机器的闲置与忙碌状态及插单生产是否会造成了其它一般订单无法如期交货的情形来
确认是否安排生产。确认可安排生产,在《生产排程表》备注栏内备注“急件”字样;生产车间
接到资材部的《生产排程表》,按“急单”交货要求**安排生产,必须满足急单交期。品质**
先安排检验;生产完成即时入库,**时间内流入下一工序;各单位由邮件形式追踪生产状
况,如出现生产异常,按《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执行;
6.7 其它规定:
仓库人员每日对仓库原物料进行统计,当发现物料异常时,应立即通知物控填写《采购申
请单》经部门主管核准后,由采购人员处理。
6.1风险和机会管理策划
6.1.1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公司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结果记录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表》
6.1.2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公司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和相关方需求期望存在的风险和机会,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机会识别评价应对措施表》。在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
6.1.1风险识别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6.1.1.1 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6.1.1.2 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6.1.1.3 设备、工装夹具、刀具不良或故障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6.1.1.4 产品售后的风险;
6.1.1.5 过程失效的风险;
6.1.1.6 供应链管理风险(少见供应商、送货及时性、欺诈);
6.1.1.7 化学品管理风险;
6.1.1.8 企业运营中潜在火灾的风险;
6.1.1.9 为满足合规性义务风险
6.1.1.10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如关键岗位人员流失、能力不足、员工罢工)
6.1.1.11物流管理风险(如运输中货物损坏、途中延误造成无法按时交货、运输延误造成原材料库存不足)
6.1.1.12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水灾、飓风)
6.1.1.13客户管理风险(投诉索赔、货款回收延误、订单流失、客户流失)
6.1.1.14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发展、外部竞争环境
6.1.2机会的识别
6.1.2.1新客户、新项目
6.1.2.2新的发明、技术创新
6.1.2.3新的人才引进
6.1.2.4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或法律法规
-/gbacfji/-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