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风险和机会管理策划
6.1.1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公司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结果记录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和《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识别表》
6.1.2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公司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组织内外部环境状况和相关方需求期望存在的风险和机会,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机会识别评价应对措施表》。在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
6.1.1风险识别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6.1.1.1 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6.1.1.2 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6.1.1.3 设备、工装夹具、刀具不良或故障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6.1.1.4 产品售后的风险;
6.1.1.5 过程失效的风险;
6.1.1.6 供应链管理风险(少见供应商、送货及时性、欺诈);
6.1.1.7 化学品管理风险;
6.1.1.8 企业运营中潜在火灾的风险;
6.1.1.9 为满足合规性义务风险
6.1.1.10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如关键岗位人员流失、能力不足、员工罢工)
6.1.1.11物流管理风险(如运输中货物损坏、途中延误造成无法按时交货、运输延误造成原材料库存不足)
6.1.1.12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水灾、飓风)
6.1.1.13客户管理风险(投诉索赔、货款回收延误、订单流失、客户流失)
6.1.1.14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发展、外部竞争环境
6.1.2机会的识别
6.1.2.1新客户、新项目
6.1.2.2新的发明、技术创新
6.1.2.3新的人才引进
6.1.2.4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或法律法规
3.1 4M:指产品制造中,涉及的Man(人)、Machine(机)、Material(料)、Method(法,含环境场所),内容包括:作业人员、检查员、环境品质责任者、治工具、设备、材料、副资材、检查方法、检查方法、协力厂商、生产场所、制造方法、制造条件等。
3.2 4M变更:指样品已通过客户认定后(即批量制造阶段),与产品制造的4M方面相关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包括人员变更、设备变更、材料变更和方法变更。
3.3 4M变更管理类别:送样、申请、记录。
3.4 变更分为临时变更和长久变更:
临时变更:不改变4M标准,因偶然变异而引起的变更,所生产的产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长久变更:需对4M标准进行变更的变更。
6.1 变更管理内容:
6.1.1 客户提出的4M变更由市场部向公司内部提出申请,按《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
6.1.2 供应商提出的4M变更由资材部向公司内部提出申请。
6.1.3 公司内部的4M变更:由提出部门提出申请。
6.2 变更管理类别:
6.2.1 送样:
6.2.1.1 变更前,申请部门填写《4M变更评审单》,由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必要时需呈总经理批准,评审通过后由工程部负责打样,市场部向客户交样,合格后才能实施变更;客户承认前,变更的物料禁止出货。
6.2.2 申请:
6.2.2.1 变更前,申请部门填写《4M变更评审单》,必要时需呈总经理核准。申请部门提供原档给工程部存档,申请部门保留复印档,由申请部门组织评审部门进行评审,必要时市场部向客户提出申请,经客户确认同意后才能实施变更。
6.2.2.2变更申请部门填写《4M变更评审表》,变更实施部门审查后,由变更实施人将通过的《4M变更评审表》和其它相关评审报告记录在《4M变更评审表》中,客户评价结果由市场部负责收集并反馈厂内有关部门,如果由业务人员代签,需由业务总监批准后生效。
6.2.3 记录:由公司内部自行管理评估,并保存变更记录。
6.3 变更评审:
6.3.1 由工程部负责组织相关评审部门,根据变更内容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程序进行必要的研讨;
6.3.2 开会研讨过程由各评审部门审查确认,必要时由市场部收集客户意见后实施;
6.3.3 必要时由工程部、品保部对生产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宣导和培训,由申请部门负责记录《___产品4M变更履历表》,并提供给工程部汇总保存。
1.生产场所
工厂 生产工厂和制造场所的变更和追加 ■ ■
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照明等变更) ■
2.制造方法和条件
方法和步骤 生产方法的变更(例:分批生产变成单元式生产) ■
生产线的变更(A线生产变成B线生产)或删除 ■
作业步骤的变更(作业顺序、作业的追加或删除) ■
作业标准书的维护 ■
轮班的变更 ■
条件 作业条件的变更(如烘烤条件) ■
软件升级、程序的变更 ■
工序设备 手动变更自动化、手工作业变为夹具化 ■ ■
变更为不同的设备 ■
相同类型设备的追加 ■
设备发生故障时、恢复时 ■
维修频次、方法的变更、进行维修时 ■
外围设备 设备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加工辅助剂(例:金属加工油、脱模剂变更) ■
夹具 夹具的追加、变更、废除、修理、改造 ■
工具的变更 ■
3.人
制造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的变更 ■
检查人员 检查人员的变更 ■
质量负责人 与设计、制造质量相关的质量部门负责人交替更换 ■
环境管理负责人 环境管理负责人的更换 ■
4.部件材料
材料制造商 制造商的追加、变更 ■ ■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流程变更 ■
材料颜色 材料颜色变化 ■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材料变更 ■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4.部件材料
材料批次 材料批次的变更 ■
使用再生材料 新材料变为再生材料、混合比例变更(旧料) ■ ■
采购方法 自给变更为客供 ■
产品环境质量物质 MSDS成分变化 ■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5.部件构造
规格 图纸、规格书规定的构造变更 ■ ■
图纸、规格书尚未规定的构造变更 ■ ■
6.模具
模具修正、故障、修理 镶块、销追加、浇口方式/位置、弯管接头的追加、删除、形状变更、流道形状变更 ■ ■
维修 焊接、外观面的磨光、发生故障后生产恢复时 ■
方法(频次、步骤等)的变更 ■
增加更新模具 增加或更新模具时 ■ ■
模具移交管理 向合作工厂、其它工厂的移交管理 ■ ■
7.真空包装(条件的变更)
加工条件 温度、时间、固化条件等的变更 ■
8.工序内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9.出货检查
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的删除或无检查化 ■
方法 抽样方式、检查要点数、检查倍率的变更 ■
检查装置夹具 变更、改造、故障恢复 ■
10.包装规格
内包装 防湿包装、托盘、贴条的规格变更 ■
内装袋、托盘等规格变更 ■
外包装 材料的变更 ■ ■
包装形态 散装、袋装等包装形态的变更、方向性变更 ■
变更项 变更内容 类别
送样 申请 记录
包装数量 相对初期规格的数量变更 ■
运送方法 运送公司的变更、方法的变更 ■
11.仓库
场所 场所的变更、作业者的变更 ■
保管保存环境 静电、湿度、温度、照明、防尘等环境变更 ■
6.2建立风险/机会管理团队
6.2.1建立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总经理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6.2.1.1组织实施风险和机会分析和评估;
6.2.1.2制定风险和机会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6.2.1.3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6.2.1.4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6.2.2在“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中,总经理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6.2.2.1策划并实施风险和机会的管理,
6.2.2.2确定评估范围;
6.2.2.3确认评估结果;
6.2.2.4确认纠正措施、实施计划及处理结果;
6.2.2.5汇总评估结果,作出评估总结报告。
6.2.3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
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会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制定应对措施,风险和机会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6.2.3.1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6.2.3.2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6.2.3.3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6.3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评估小组组长组织相关部门根据5.1建议内容及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机会的识别及评估。
6.5风险应对
6.5.1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6.5.1.1风险接受;
6.5.1.2风险降低;
6.5.1.3风险规避。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6.5.2 风险接受
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6.5.2.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方法时;
6.5.2.2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6.5.2.3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6.5.2.4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9的低风险。
6.5.3 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6.5.3.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6.5.3.2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6.5.4 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几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6.5.5 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6.5.5.1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6.5.5.2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得到明确;
6.5.2.3应指派一名负责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
6.6风险和机会的评审
6.6.1.品管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的机会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会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6.6.1.1风险和机会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6.5.1.2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6.5.1.3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6.7风险和机会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会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6.7.1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6.7.2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方式重大调整时;
6.7.3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6.7.4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6.7.5其他情况需要时。
6.8风险和机会评审的实施
6.8.1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会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会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6.8.2风险和机会的实施
品管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各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会的评审,品管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会的评审应形成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6.8.2.1风险评估报告;
6.8.2.2持续改进的机会;
6.8.2.3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大项目 小项目
设计规格 规格管理号
制造场所 进行各工序的制造工厂、厂房及生产线
制造时期 进行各工序的日期、时间和轮班
材料、辅料(副资材) 型号、制造业者名、制造批次、材料规格、收货检查记录(含产品质量环境数据)、有效期限、制造履历、保管状态履历、收货和出货履历
制造和检查设备类 制造设备:设备履历、型式、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检查设备:型号、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模具:管理编号、检修记录、运转记录、维修履历
夹具:管理编号、检修记录、维修履历
制造检查方法 施工方法
工序顺序
制造条件
检查条件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步骤记录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步骤文件的文档号
制造和检查的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清洁度)
作业人员 Lot单
测量检查结果 首件检验报告、巡检报告、样品检查报告
异常处理履历 月品质异常履历
出货判定数据 出货检验报告
6.1合理化建议所涉及的范围:公司的经营、管理、安全、技术、质量、福利等方面,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不**间,每月、每季度、每年都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由综合管理部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并交到合理化建议评审小组进行评审。
6.2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能正确反映出改进什么和如何改进,并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改进后的合理化结果有一定的预测和预算。
6.3 依据建议内容,由合理化建议评审小组对收集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并在10天内得出评审结果 ,包括可采纳实施的合理化建议、未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暂不能实施的合理化建议,综合管理部应对所有的建议进行记录备查。
6.4 未采纳的建议,应注明未被采纳的原因,由综合管理部转建议人,暂不能实施的合理化建议由综合管理部留存,待条件具备时再予实施。
6.5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由综合管理部交到合理化建议执行小组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负责推广。
6.6合理化建议实施效果验证
6.7综合管理部确定建议提出及相关实施人员奖励方法,予以通报表彰。绩效**则上报总经理。
3.1 PDCA:所谓PDCA,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首字母组合。
1. 职责:
4.1 总经理室:企业成长目标、企业成本分析。
4.2 管理部:制订人力资源、安全卫生……等计划。
4.3 资材部:采购件成本降低。
4.4 品保部:不良质量成本统计、制定质量目标、质量项目计划、HSF产品控制及内部稽核。
4.5 生产部:制订制程质量不良率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稼动率统计、工厂/设施计划等。
4.6 市场部:客户满意度调查、营业目标及整体营运方针制订实施、跟踪、考核和管理。
4.7 财务部:库存管理,汇整各部门数据。
4.8 其他部门:负责向管理部提供经营计划需要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并负责本部门年度计划的展开和实施。
6. 内容:
6.1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行业竞争对手状况、公司发展目标等情况制定经营战略。
6.2 经营计划的制定必须基于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企业历史基础数据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在基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经营计划。
6.2.1 市场部提供市场方面的信息和分析及市场占有率规划目标。
※6.2.2 工程部提供产品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产品安全风险、环保的发展动态和分析及规划目标。
6.2.3 资材部提供材料市场的分析和趋势及规划目标。
6.2.4 财务部提供有关财务信息及质量成本及规划目标。
6.2.5 品保部提出本年度的质量目标和过程绩效目标。
※6.2.6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环境分析、风险机会识别评价。
6.3 年度计划的评审与持续改进;
6.3.1 每年年底前由总经理召集各部门主管召开经营计划评审会。
6.3.2 管理部对各部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内容如下:
6.3.2.1 对目标及其实现情况的评价;
6.3.2.2 对措施、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评价;
6.3.2.3 对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协调工作的评价;
6.3.2.4 对整个经营计划管理工作的评价。
6.3.3 各部门编制所负责的年度计划的评审改进报告。
6.3.4 各部门年度计划每半年评审一次,评审改进报告由总经理批准,总经理室备案。
6.3.5 管理部汇总各部门计划评审改进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3.6 提出的改进建议按《持续改进控制程序》进行。
6.3.7 企业的《经营计划》,不向外提供。
6.1 市场部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确定客户要求,并就P**标准内容与格式、客户特殊要求等事宜与客户进行沟通。
6.2 工程部根据合同及客户要求,组织P**提交所要求的文件、记录和生产件样品,并在产品试生产阶段及下列情况下按客户要求和P**要求组织提交有关资料(包括对供应商要求):
6.2.1 一种新的产品或零辅件以及和以前批准的产品相比,使用了其它不同的加工方法或材料。
6.2.2 使用新的或改进的工装(不包括易损工装),包括附加的或替换用的工装。
6.2.3 在对现有的工装或设备进行翻新或重新布置之后进行生产。
6.2.4 生产是在工装和设备转移到不同的工厂或在一个新增的厂址生产的产品。
6.2.5 供应商对本厂产品的装配、性能有影响的零辅件的更改,包括材料和服务。
6.2.6 在工装停止生产达到或**过12个月后重新启用而生产的产品。
6.2.7 生产零(合)件的产品和过程变更,来自组织内部或供应商,此变更已影响市场产品的性能、适用性、机能和耐久性。
6.2.8 检验和试验方法更改——新技术的采用(不影响接收准则)。
6.3 生产件批准审核和提交:
6.3.1 当客户对生产件批准有特定要求时,市场部将获取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工程部,工程部按客户确定的生产件批准等级及P**要求,组织相关部门落实P**资料和生产件样品,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6.3.2 当客户对生产件批准无等级要求时,按P**等级3提交。
6.4 客户批准:
由市场部提交P**资料和生产件样品给客户批准,当要求不被客户批准时,将信息反馈给工程部,由工程部根据客户P**要求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纠正措施整改后,再次准备P**资料提交。
6.5 市场部将批准后的P**资料转交工程部,并将批准信息反馈给工程部,由工程部主导按P**批准的数量、时间、要求等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6.6 工程部对P**资料进行归档保存,并针对相应情况对P**资料进行重新审核和更改。
6.7 供应商**供货及出现6.2所列情况时,由工程部根据供应商质量体系开发情况对资材部提出P**要求,资材部负责反馈给供应商并跟进供应商重新提交P**,然后再次提供给工程部重新批准。原则上要求A类产品的供应商按P**手册中等级2提交资料;B类产品和C类产品的供应商按等级4提交资料。品保部对供应商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查和测量;资材部负责接收及传递。客户要求时,将供应商提交的P**由市场部转交客户批准。
6.8 提供的P**内容参考《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
-/gbacfji/-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