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认证服务业
认证种类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服务内容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培训辅导
所在地厦门
HACCP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顾问
FSSC22000认证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内审员培训
发货地厦门或深圳
FSSC22000认证内审员培训FSSC22000食品安全体系内审员培训
FSSC22000认证培训FSSC22000认证内审员培训
周期3个月左右
价格费用面谈,优惠
公司机构正规
适用标准FSSC22000 V5.1
审核流程顺畅
材料我方提供
资料协助整理
认证条件顾问预审
审核前提咨询把关
食品安全体系认证(FSSC)22000是为食品制造商创建,并整合了ISO22000:2018食品安全标准及食品安全公共可用规范(PAS)220:2008,它由基于荷兰的基金会为食品安全认证而发展起来并获欧盟食品及饮料产业联盟的支持,FSSC22000已获**食品安全倡议组织的批准并鼓励大力推广实施。
对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项目,应根据其缺陷严重程度以及产品风险分类,综合判定其风险高低。风险评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所评定的风险与缺陷的性质和出现次数有关。
所评定的风险与产品的类别有关。当产品为一般风险产品时,缺陷项目一般不会被评定为严重缺陷,除非发现较端情况,如:企业存在欺行为,或大范围的交叉污染,虫害成群或其他不卫生的情形。
所评定的风险与企业的整改情况有关。当企业重复出现前次检查发现的缺陷项目,表明企业没有整改,或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缺陷项目再次发生,风险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上升一级。

这个新标准还可以带来下列益处:
· 食品标准更透明
· 成为人人认可的**标准
· 更有效的第三方审核,减轻机构的负担–机构可以把该新标准当作考核的点
· 借助过程效益和流程审核,节约成本
FSSC22000的终目的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重拾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供应的信心。这将造利整个行业。

1、目的:建立产品发货管理,规范产品发货程序,确保无误。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在仓库区内对成品的发货程序、发货指令及发货记录的管理。
3、责任者:营销部、供应物流部
4、管理规程
4.1发货程序
4.1.1营销部销售内勤凭销售合同副本填写《发货申请单》(一式二份,营销部留档一份,递交财务部一份),业务员签字确认,营销部经理审核,递交财务部开具销售出库单(五联单)。
4.1.2销售出库单应包括以下内容:发货编号、日期、要求发货时间、客户的名称和地址、产品的名称、产品的代码或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产品包装规格、所订的数量、单价和总价、付款形式、运输方式。
4.1.3财务总监在销售出库单上审核签字后发货。
4.1.4库存数量不足时,及时通知生产部抓紧组织生产。
4.1.5在要求的发货时间内完成发货。
4.1.6按销售出库单核对每种产品的名称和包装规格,并检查产品的规格或代码和批号。
4.1.7业务员根据销售出库单进行*二次检查,对发货检查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规格或代码、产品包装规格、发货的数量、批号。产品的发货批号按先产先出原则。
4.1.8货物装好后,转运至发货区域,供应物流部安排发运,同时填写发运记录。
4.2如果产品的库存不足以满足定单上的数量时,通知营销部决定是否部分发货或延期发货。

客户日常的沟通与服务:
客户基本资料:
市场部接获相关信息以后,需**建立《客户基本资料》
客户来访:
a.客户来访时,市场部需做好接待工作,并做公司简介,带客户参观工厂、考察路线,介绍生产作业流程、质量计划、质量管理制度等;
b.客户来访过程中,市场部需随时掌握客户的需求、相关产品信息等,并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
客户重要的电话,传真,邮件等沟通资讯
检讨与改善:
a.客户满意度之调查结果运用统计分析列为质量改善之重点并列入年度管理审查或质量方针管理之重要参考数据,提升服务质量。
b.市场部人员需将客户满意度调查之缺失改善及检讨数据列为内部稽核项目并查核执行状况
客户投诉处理
客户无论以何种方式提出抱怨,市场部均需记录并保留原始抱怨内容。
市场部受理客户投诉时,应登录《客户沟通登记表》,属于生产质量问题时,交由品管部负责调查原因和制定改进方案,并反馈市场部。
生产部和品管部判定投诉是否确实,如不成立,则回馈市场部转告客户;如成立﹐则立即进行调查、*及分析,判定责任部门;
品管部应对责任部门之改善结果进行追踪确认,并知会市场部回复客户;
市场部根据品管部及生产部确认之改善对策及客户要求之事项回复客户;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本公司根据客户要求,需要到客户现场的服务。
市场部人员根据本公司的人事安排确定具体服务人员、服务时间、服务项目
售后服务人员至客户现场后应严格遵守客户的厂规厂纪,注重礼仪,高质量率的完成服务项目,有问题应主动向公司分管汇报并依据具体指示执行。
前提方案要求 前提方案是否与组织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相适宜?
前提方案是否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实施?
前提方案是否获得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
组织是否识别与其前提方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在制定前提方案时,对这些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予以考虑和利用?
1. 公司按相关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前提方案。
2. 前提方案与组织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相适宜。
3. 前提方案与组织运行的规模和类型、制造和(或)处置的产品性质相适宜。
4. 前提方案在整个作业系统中实施。
5. 前提方案获得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
6. 公司识别与其前提方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予以考虑和利用。
7. 公司有文件规定了如何管理前提方案中包括的活动。
8. 公司对前提方案的效果进行了验证,根据需要对前提方案进行了改正。
9. 公司保持了前提方案验证和更改的记录。
10.更新了PRP文件,每月进行GMP自查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