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顾问协助
资料咨询整理
周期40天左右
ISO14001认证咨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顾问
ISO14001认证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ISO14001认证顾问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顾问
ISO14001认证辅导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辅导
1、目的
为对全公司在施工管理服务作业过程中的消防安全隐患进行控制,预防火灾,保护企业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消防安全管理。
3、定义
无
4、职责
4.1 行政部:负责消防安全归口管理。
4.2 各部门:负责管辖区内消防安全。
5、作业内容
5.1 消防设施的配置
5.1.1 由安全依相关法规要求确定,在各区域配置相应各类和数量的消防设备/器材。消防设施的规划配置,安装后需制定《消防设施清单》。
5.1.2应按要求配置消防栓和灭火器(灭火器每处2-5个,每80m²一个,仓库每100m²一个,设有消防栓的,可相应减少30%)。灭火器设置位置和高度(宜在挂钩、托架或灭火器箱内,其**部离地高度小于1.5m,底部离地高度大于0.08m)应便于取用。
5.1.3 安全需要制作安全逃生路线示意图,并张贴在各工作区域对应区位。安全逃生示意图应标明消防器材、所在位置、安全点。
5.1.4 安全应在公司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消防标识、安全提示,以提醒全体人员共同遵守。
5.1.5 工作区域内的所有安全门头必须安装插电荧光式安全出口标识、走火通道标识和应急灯,通道地面画红色的逃生箭头。非安全出口需张贴“非安全出口”标识。
5.1.6 危化仓内需要配置自动灭火器。
5.1.7 所有的工作区域需要安装外开型防火门,工作时间必须敞开。
5.2 消防器材检查
5.2.1 行政部每月至少一次对消防器材进行点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有效状态。
5.2.2 保持消防器材放置区域、消防通道、安全门无阻塞,安全门无上锁。
5.2.3 相应区域放置走火通道图,指引逃生路线。
5.2.4 消防警铃需要配置后备警报系统,每月作好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测试,并保留记录。
5.2.5 消防栓需要安装压力表,消防水池配置水位计,每年由外部机构作定期消防评估并取得合格报告。
5.3 消防器材的保养要求
a)灭火器部件完整、清洁、指针在绿灯区、无阻碍为有效;
b)消防栓以部件完整、清洁、无阻碍为有效;
c)应急灯以部件完整、清洁、断电会亮为有效;
d)出口指示灯以部件完整、清洁、会亮为有效;
e)消防器材如有损毁或故障,应立即报请维修部维修;
f)需报废的消防设施应经安全审核同意后方可报废处理;
g)使用化学品的车间和仓库应准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沙,消防沙不可用作他用。
5.4应急预案与消防培训、演习
5.4.1安全根据《消防法》规定以及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消防《应急预案》。
5.4.2每年至少组织全厂员工进行4次消防逃生演习,分白班和夜班进行,并培训:
a)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b)发生紧急事件后的应急自救方法。
c)保证工作区域:
一畅:畅通无阻;
二会:会扑救初期火情、会逃生自救;
四个能力:能扑灭初期火情的能力、能逃生自救的能力、能组织逃生能力、能培训宣传能力。
5.4.3消防逃生演习应保存计划、总结报告、签名、实景照片。
5.5义务消防员管理
5.5.1根据《消防法》要求,公司成立义务消防员组织,并行政经理为应急统筹协调员,书面公布。
5.2.2义务消防员每部门一名。
5.2.3义务消防配置红色袖章,每日上班时间必须佩戴。安全需要将义务消防员名单、联络电话、图片在各工作区域张贴。同时公布紧急救援电话联络人、电话。
5.6安全生产检查
安全每月组织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并填写《每周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发现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5.7事故处理
5.7.1若发生安全事故,启动预案实施应急。
5.7.2对事故按流程进行调查处理,必要时上报地方安全管理部门。
5.7.3 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我公司现正在运行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请各相关方(单位)积配合执行我公司关于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一、对供货方运输的要求
1、对于运送颗粒或粉状物资的供货方,要求产品进入现场地包装完好,防止刮碰及遗洒。
2、对于运送易燃、易爆材料的供货方必须配备消防器材。
二、对供货方运输车辆的要求
1、要求车况良好、干净整洁,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
2、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后,减速慢行,服从指挥。
三、物资装卸、搬运、码放过程中,严禁野蛮装卸,对易破碎的物质要求轻拿轻放,尽量减少装卸工作中的噪音。
四、材料使用人员负责对供方及合同方环境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五、在与多方进行合作的分承包方、劳务方、租赁公司、在合作期间,应自觉执行我公司关于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沟通
a) 内部沟通以确保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沟通原则,内容涉及体系运行中各种过程的管理现状,可能影响体系有效性的相关信息等。
b)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过程的业绩和有效性为基础,因此内部沟通的内容先应是过程的业绩和有效性,也应沟通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容。
c) 通过各种报表、例会、内部通报、内部刊物或其他宣传媒体等进行信息沟通,使相关信息在公司人员及相关方得到及时、准确、全面地沟通。具体执行《信息沟通和交流控制程序》

目标、指标和方案
a.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方案之间的关系;
b.建立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c.制定方案的目的和要求。
实施与运行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a.资源配置的要求;
b.组织高管理者在组织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
c.确定作用、职责和权限的目的,应如何考虑;
d.环境管理者代表的要求。
能力、培训和意识
a. 程序的要求;
b.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的理解;
c.对“确定培训需求”的理解,对其他措施的理解;
d.对环境意识的要求。
信息交流
a.程序的要求;
b.对内部信息交流的要求及理解;
c.对“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回应”的理解;
d.对“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将决定形成文件”的理解。
文件
a.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的内容;
b.对“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查询途径的理解;
c.对“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的理解。

事件调查
公司编制并实施《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对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出现的事故、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通过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类似事故、事件的发生。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为确保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或过程得到识别和控制,并识别改进的机会,公司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持续改进管理程序》,对不合格的鉴别、标识、记录、评审和处置及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并按其要求进行控制:
a) 对不合格做出应对,适用时:
1) 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和纠正;
2) 处置产生的后果;
b) 公司建立和保持《事件、不符合、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相关部门将依据程序的要求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避免其再次发生或者在其他场合发生。应通过下列活动,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1)评审分析不合格;
2)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确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合格;
c) 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 需要时,更新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f) 需要时,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变更。
纠正措施应与所产生的不合格的影响相适应。
2 组织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以下方面的证据:
a) 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措施;
b) 纠正措施的结果。
1. 目的
为满足体系标准 4.2 的要求,正确理解、协调和持续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实现预期的结果。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组织相关方包括:顾客、供方、员工和股东及部门和其它民间组织等的需求和期望的识别、理解、分析、评价和协调、控制管理。
3. 职责
3.1 总经理办公司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控制程序文件的修编管理和组织实施。
3.2 行政部负责公司员工和股东及部门和其它民间组织等的需求和期望的监测、分析、评价和协调、控制。
3.3 运营部负责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和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的监测、分析、评价和协调、控制。负责外部供方需求和期望的监测、分析、评价和协调、控制。
4. 工作要求
4.1 工作程序
4.1.1行政部编制提交“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4.1.2相关部门按要求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的需求和期望分析、评价,提交评价结果和协调控制措施。
4.1.3行政部组织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评价会议,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和相关部门主管参加审议。
4.1.4 行政部根据会议审议结果,汇总编制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满足情况分析评价报告,制定协调、控制管理措施。报经总经理签批后实施。
4.2 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评价时机选择
a.通常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管理评审认为必要时进行;
b.在组织宗旨、战略、内外部环境、组织及其背景、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发生重大改变时进行。
4.3 评价人员
参与相关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评价、控制管理的人员应为相关方需求和期望评价管理知识培训合格的部门主管。
4.4组织相关方的确定
公司确定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影响的各方为相关方。包括:顾客;终用户或受益人;、股东;银行;外部供方;公司员工及为公司工作、服务者;法律法规及机关、机构;地方社区团体;非组织等。
对于公司持续提供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些相关方具有一定的影响或潜在影响。依据其影响力大小,确定公司主要相关方为:顾客和用户; 外部供方; 公司员工。 部门; 其它民间组织;
4.5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识别和理解
4.5.1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可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如: 顾客和供方可通过合同约定;
公司员工通过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约定; 部门通过法律法规体现; 其它民间组织则通过谈判约定。
4.5.2相关方需求和期望
组织利益相关方的主要需求和期望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