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检测量具设备维修:
6.4.1维修时机:
A. 使用部门发现量测器具设备损坏、失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时;
B. 日常校正及稽查时发现量测器具设备失准、损坏、故障无法正常使用时;
C. 量测器具设备异常时,使用部门通知品保部,品保部人员可通过简易调整或数据修正动作进行修复者*开立维修单;若品保部人员无法修复,必要时开立《异常器具改善单》说明异常原因,使用部门回复异常原因及改善对策。
6.4.2 维修流程:使用部门开立维修单→品保部确认损坏原因张贴暂停使用标签→若内部无法进行维修由采购部负责联系厂外维修→维修后由品保部校正合格张贴合格标签→使用部门投入使用。
6.5检测量具设备报废:
6.5.1当检测量具设备无法修复、无维修价值、丢失之情况,由品保部填写《异常器具改善回馈单》中说明,由总经理批准后,作报废处理,并在《计量器具一览表》上注销。
6.5.2 报废计量器具处理方式:方便移动,且体积较小的计量器具(如秒表、量针、卡尺、千分尺、温湿度计等)报废后需交由品保部进行统一存放,品保部人员将报废品放置在器具异常区。使用部门开立《报废单》,将报废品退给品保部进行处理。体积较大不便移动的计量器具由保管单位进行隔离封存或交由仓储部处理,严禁放置在生产现场。
6.5.3 惩处:计量器具因人为损坏、丢失、非维修人员自行拆卸导致无法修复之情况经品保部人员仔细核查后给出较终结论,依其造成损失的金额按照公司惩处规定给予相应的惩处。
6.6计量器具校正:
6.6.1 校正计划:本公司所有器具依照《 年计量器具校正计划表》进行系统管理执行。
6.6.2 外校:外校之计量器具,由品保部按照《 年计量器具校正计划表》时间提**个月,将下月需外校之计量器具清单以邮件方式发送各相关部门要求其在送校日期前将计量器具送至品保部。品保部人员将外校计量器具安排外校。
6.6.3计量器具游校﹕品保部人员将需要游校之清单发送给各使用部门要求其在安排的校验日期前做好配合工作。游校日期由品保部人员与外校单位商议后确认,由采购跟催外部仪校单位,要求其必须在外校有效期前安排校验。
6.6.4 外校证书确认:送外校验及游校完成后采购通知品保进行验收,品保负责人员拿到校正证书,按照《外校报告一览表》 中的确认项目对外校证书进行确认动作,保证信息一致有效,结果满足公司内部要求。
6.6.5计量器具内校:相关使用单位应在校验日期前(包含校验日期)3-10天将可方便移动之计量器具送至品保部进行校正;对于不便于移动之计量器具,由品保部人员到现场进行校正,各相关单位需做好工作安排,配合品保部完成校正工作。
6.7仪校标签使用说明:
A. 浅绿色:标示在内/外校合格的计量器具上;内/外校验合格的计量器具,需张贴“校验合格”标签,外校计量器具在卷标确认人一览注明外校单位名称简写(例如:昆山 * )。
B. 红色:使用于量测器具长期未使用、待维修、待报废等非合格状态时标示;暂停使用之计量器具在重新启用后,必须通过校验室校正合格方可使用。
6.8人员培训:检测人员应经过相应培训方能上岗,必要时应委外培训。具体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执行。
6.9测量室环境及计量器具存放环境管控:温湿度管控范围:20±2℃,50±25%RH;

风险应对:
各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规避.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5.3.1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5.3.1.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5.3.1.2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5.3.1.3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5.3.1.4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25的低风险.
5.3.2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部门应制定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5.3.2.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5.3.2.2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5.3.2.3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25至7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
5.3.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5.3.险评估部门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5.3.2.1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5.3.2.2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5.3.2.3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

5.1风险和机遇的识别
5.1.1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5.1.2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和机遇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和机遇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和機遇:
5.1.2.1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2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3外部供方评审和外部提供过程、产品、服务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4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5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6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7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8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9环境因素的风险和机遇.
5.1.2.10合规性义务的风险和机遇.
5.1.2.11产品召回、产品审核、使用现场的退货和修理、投诉、报废及返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gbacfji/-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