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公司提供ISO认证、GRS认证、ISO9001认证、ISO22000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体系认证、IATF16949认证、ISO27001认证等项目的咨询顾问培训辅导(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广州、深圳、东莞、佛山)

    厦门正规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需要什么材料

    更新时间:2025-02-01   浏览数:58
    所属行业:商务服务 认证服务
    发货地址:福建省厦门湖里区  
    产品数量:9999.00次
    价格:¥60000.00 元/次 起
    IATF16949认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ATF16949认证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辅导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ATF16949认证培训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ATF16949认证咨询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证书有效可查 公司机构正规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IATF16949:2016 周期140天
    6.1采购及验收: 
    6.1.1需求部门提出申请及使用说明,由品保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评估。
    6.1.2采购部门依据请购内容向厂商订购,由品保部将量测器具的名称、规格、型号、精度及数量等内容录入采购申请单上,由总经理批准后交采购按《采购控制程序》执行。
    6.1.3量测器具购回后,由品保部和使用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交保管员标识入帐,并由品保部开出领料单领出,并由品保部人员记录于《计量器具一览表》中。不合格的交采购课与厂商联系退货。
    6.1.4厂商在计量器具交货时应附有该产品之出厂合格证或校验报告,保证该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有所依据。 
    6.1.5 收货程序:厂商→品保→采购→仓库→品保→使用部门。
    6.1.6 验收:量测器具购置入厂时,由品保部会同使用部门,依请购之要求验收及进行入厂初校核对或由厂商提供校验证明,以确保其准确度,验收合格标示合格标签。
    6.2校准及标识:
    6.2.1新购的量测器具校准后方可使用。
    6.2.2使用中的量测器具应按《    年计量器具校正计划表》中规定的检定周期定期检定。
                 检定记录由品保部负责计量器具的人员登记在《计量器具一览表》上,并予以
                 妥善保存,以便查阅。
            6.2.3检定后的合格标识应贴在量测器具上,若因检测设备太小不便张贴的,应将合
                 格标识贴在其包装上,量测器具使用完毕时立即放回包装中。标识不清楚的检量测器具禁止使用。
            6.2.4量测器具委外检定时,该单位必须具有的资格证书。
            6.2.5不便外送的量测器具,请具有资格的单位派人来公司检定。
            6.2.6自制量测器具由品保部按《计量管理规范》定期检定,并填写《自制检具校单》。
    6.3使用与维护:
    6.3.1使用部门在使用量测器具时应依以下原则作业:
    A. 使用部门需使用量测器具时,由使用部门人员到品保部负责量测器具设备的人员领用手续,由品保部负责计量器具的人员签字后,才能领用。
    B. 量测器具设备之操作使用方法,由品保部人员负责教育训练,必要时安排专门技术人员授课教育训练。
    C. 使用部门在使用量测器具设备前先确认是否张贴有校验标签:若为绿色合格标签,确认下次校正日期是否有效;若为红色暂停使用标签,在重新启用时需通知品保部进行校正,校正合格标示合格标签后方可使用。
    D. 当量测器具设备卷标出现标签残缺不全、字迹不清、下次校验日期过期等异常时,现场使用部门人员须及时通知品保部进行确认处理。
    E. 当量测器具设备损坏、测量失准时现场使用单位人员因及时通知品保部进行确认处理。
    6.3.2量测器具使用人员应按相关文件对检测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其精度;当需调整时,应由具备一定资格的人员进行,以防调整不当而失效。
    6.3.4检测设备使用人员和保管人员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检测设备时,要遵守使用说明书或相关规定,做好防尘、防震、防碰撞及确保要求的使用环境以避免破坏或毁损。
    6.3.5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检测设备由品保部负责计量的人员予以封存,并注明“封存”字样。封存后启用的检测设备若在检定有效期内,可直接领用,**过检定期限的应重新检定方可领用。

    厦门正规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风险应对:
    各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规避.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5.3.1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5.3.1.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5.3.1.2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5.3.1.3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5.3.1.4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25的低风险.
    5.3.2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部门应制定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5.3.2.1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5.3.2.2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5.3.2.3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25至7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
    5.3.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5.3.险评估部门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5.3.2.1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5.3.2.2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5.3.2.3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
    厦门正规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6.1 进料检验标识:
    ※6.1.1厂商的原材料及辅料来货时,需有明确的标识(包括环保标识),如未贴标识(包括环保标 
          识),将视为HSF不合格品处理,放置在不合格品区域。仓管人员依《仓库管理作业规范》对所有物料之收货,核对供应商送货单上的内容与产品包装上的标识内容是否相符(包括供应商名称,品名,规格,数量),核对无误后由仓管人员放置于待检区,不同原物料不可混放;
    6.1.2 一箱物料只允许放一种料号物料,外箱料号标签只贴一张,贴在窄侧面的右上角,外箱料号标签不可涂改,料号标签填写对应信息(客户/供应商、生产日期、机种/品名、料号、数量、班别、工单/批号、检验员、下工序、备注)客户/供应商不允许出现中文名称,一律以首字母代替,比如特兴,即写TX,数量单位以pcs计算,一批来料只允许出现一个零数箱,零数箱需有醒目的“零数箱”标签零数标签底色为黄色,大小长5CM宽2.5CM,18号微软雅黑字体外箱料号标签:长6.5CM宽6CM。
    6.1.3通知IQC检验,IQC依《检验与测量控制程序》及相关规范对物料进行检验,检验合格贴
          相应合格标签,并记录检验结果,检验需记录每批的生产日期/批号。
    6.1.4检验合格之物料入库时由仓管员确保标识的完整且易于识别,不可随意涂改、损毁。
            6.1.5如客户要求的材料和成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标准不一致时,需要对相关物料进行标识和隔
                  离。
    6.1.6仓储单位所有原物料发放都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需要时导入颜色管理,以利先进先出原则
          的执行,对库存**保质期之物料查明原因并实时、定期提报处理,防止呆滞料。

    厦门正规IATF16949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5.1风险和机遇的识别
    5.1.1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5.1.2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和机遇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和机遇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和機遇:
    5.1.2.1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2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3外部供方评审和外部提供过程、产品、服务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4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5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6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7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8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
    5.1.2.9环境因素的风险和机遇.
    5.1.2.10合规性义务的风险和机遇.
    5.1.2.11产品召回、产品审核、使用现场的退货和修理、投诉、报废及返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http://lsjsqd.b2b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