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内容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辅导
发货地深圳&厦门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内审员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周期40天左右
公司机构正规
适用标准ISO22000:2018
流程顺畅
审核材料协助整理
认证资料配合提供
价格费用面议优惠
申办用途投标项目加分
周期1-3个月
公示查询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官网
证书有效可查
申请材料依据标准
ISO22000内审员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SO22000认证辅导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辅导
所需资料协助整理
ISO22000认证顾问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ISO22000认证食品管理体系认证的周期是多久:
从签订协议后到贵公司拿到证书一般的周期为30-120天左右。
本公司总经理确定了公司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机构,对各管理层和生产部、品管部、总经理办公室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规定。
部门及岗位的职责、职权、职能能够实现体系要求。
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的途径是清楚、接口是明确的。
HACCP小组组长的职责是:
1 按照HACCP体系评价准则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 直接向总经理报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以进行评审,作为体系改进的基础;
3 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4 定期召开食品安全管理小组会议;
5 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活动,分配小组人员职能;
6 为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7 对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ISO22000认证过程分为申请及受理、文件审查、初次审核、认证注册、监督审核、再认证等阶段进行。
1、申请及受理:甲方应于拟现场审核**个月向乙方真实准确填报《管理体系认证申请及信息调查表》及其附报文件和资料、并预约现场审核时间,经乙方初步评审受理后双方签订本合同。
2、文件审查:乙方负责对甲方提交文件进行审查,文件审查结果将以《文件审查报告》方式书面出具。若文件审查无重大问题双方可约定审核日期;反之,甲方应并提交基本符合标准要求的文件。
3、初次审核:文件审查合格后双方约定初次现场审核日期并按期实施。初次现场审核分阶段和*二阶段。
4、认证注册:根据现场审核结果,乙方所派审核组将形成审核结论和推荐意见,以审核报告形式现场口头通报甲方;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以及文审问题均如期获得有效整改并经验证后,乙方将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就甲方管理体系认证是否通过认证作出决定;如通过认证,则予以注册,颁发认证,并报认可部门备案及在媒体上公布。认证带认可标志的,同时报有关认可方备案。
5、监督审核和再认证:有效期长为三年,期间乙方将按每年一次均衡分布对甲方进行监督审核(自甲方取得后的监督审核应在初审/再认证现场审核后的11个月内进行,*二次监督审核应在监督审核结束后的11个月内进行,*三次监督审核可选择提前安排再认证)。在有效期内,甲方希望扩大、缩小、变更认证范围,或申请注销认证的,可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并由乙方决定所需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文件审查、现场审核、回收认证等)。

ISO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GB/T 27306-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餐饮业要求
GB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493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
GB 1493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剂
GB 1493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洗涤剂

ISO22000认证申请附报资料目录
营业执照复印件(申请认证的范围覆盖多个场所时,请同时提供所有场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在同一实体多个名称时,请提供有关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与申请主体关系的说明和)
行政许可、、强制性认证复印件(适用时)
组织位置图/场地分布图或相关说明(认证范围不在同一地点时适用)
管理体系文件
产品工艺流程(图)或服务提供流程(图)
适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
适用于我国和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当产品执行企业标准时,请提供加盖当**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产品标准复印件)
厂区位置图、厂区平面图和车间平面图
生产、加工主要设备清单和检验设备清单
产品描述、工艺流程图、工艺描述
危害分析单、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
委托加工情况说明
产品检测报告(用于HACCP管理体系时,检测报告应带CNAS标志)
水、冰、汽检测报告(适用于接触食品的情况,检测报告应由具备的检验机构出具)
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包括:
1.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食品安全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食品安全体系情况选择食品安全体系要素的要求。
2.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食品安全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食品安全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隶属关系、联系方法。
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食品安全体系的有关要求。
5.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食品安全责任制、食品安全教育和食品安全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对以上内容可采取与标准中规定的食品安全体系要素要求进行对比性分析。
http://lsjsqd.b2b168.com